人工智能(AI)日新月異,風起云涌,改變著人們的工作方式。從自動化客服到智能招聘,從員工行為預測到績效評估優化,早已深刻地改變人力資源管理的運作模式。
面對這場技術浪潮,不少企業管理者心存疑惑:傳統的管理經驗是否已經過時?經典理論是否仍然有用?我的答案是:科技在變,但人性不變。在這個科技不斷進步的時代,我們更須要依靠經典的管理智慧,去駕馭不斷變化的工具,管理人才。
企業不是技術的集合,而是一個由“有感情的人”組成的組織。科技可以優化流程、提升效率,但無法自動建立文化與信任。企業具有文化、信任、歸屬感、心理安全等維度,這些恰恰是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。
未來的管理者將不再是制度管理員,而是組織活力的策劃者。他們用人工智能提升效率,用文化凝聚人心,用洞察挖掘潛力。管理者必須懂技術,也要深懂人性。
縱觀管理史,從梅約(Elton Mayo)的“霍桑實驗”到馬斯洛(Abraham Maslow)的“需求層次理論”、赫茨伯格(Frederick Herzberg)的“雙因素理論”,再到德魯克(Peter Drucker)的“目標管理”,這些理論誕生于工業時代,卻在人工智能時代依然光芒四射。因為它們不是關于工具的描述,而是對人的洞察。
讓我們重溫幾則經典理論在今天的應用:
一、馬斯洛:人的需要不會被技術消解
人工智能可以滿足“生理”和“安全”層面的需求(比如穩定的收入、良好的工作環境),但人還需要“歸屬”“尊重”與“自我實現”。一個科技再強的公司,如果員工在其中找不到成長空間,沒有價值認同,離職率依然會居高不下。現代管理者更須要做的是:用技術釋放時間,把精力投入到滿足員工更高層次的需求上。
二、赫茨伯格:激勵因素仍靠“意義感”
赫茨伯格指出,薪資、環境等是“保健因素”,而成就感、責任感、成長機會是“激勵因素”。人工智能可以幫你發工資、計算績效,卻不能激發員工的“意義感”。人不會為機器賣命,只會為“值得相信”的目標努力。
三、德魯克:目標管理更需人性共識
德魯克提出的“管理者要做的三件事”是設定目標、組織資源、激勵人心,這在今天依然適用。人工智能可以輔助目標分解和進度追蹤,但“目標的認同”依然要靠人心的連接。所謂“上下同欲者勝”,科技無法創造共識,只有人能點燃信念。技術只是手段,愿景感召才是根本。
人工智能可以篩選人才,管理者則要識人、育人、留人。不只是填補崗位空缺,更是設計員工的成長旅程,成為他職業生涯中的共同伙伴。人工智能可以評估績效,但組織最終要的是創造價值。管理者要引導員工從任務導向走向“使命驅動”,激發出自我驅動、自主協作的內在力量。
未來的管理者將不再是制度管理員,而是組織活力的策劃者。他們用人工智能提升效率,用文化凝聚人心,用洞察挖掘潛力。管理者必須懂技術,也要深懂人性。
人工智能如雨后春筍,勢不可擋,將大幅度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。但它既不是洪水猛獸,也不是救世主。它是科技,是工具,是助手,是加速器。但決定組織成敗的,始終是人心、人性、人本。
2024-12-20
2024-12-19
北京市海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數智人力資源管理系統?成功通過驗收
2024-11-25
2024-05-08
2024-04-29